• +13594780215
  • selffulfilling@msn.com
  • 遵义市杜持城69号

青训造血能力评估:中超联赛U23政策实施五周年成效调研

  • 2025-04-23 14:47:56

自2017年中国足协推出中超联赛U23政策以来,这一旨在提升青训造血能力的举措已走过五年历程。政策通过强制要求俱乐部在比赛中使用年轻球员,试图破解中国足球长期面临的“人才断层”问题。五年来,U23政策既催生了张玉宁、朱辰杰等新生代国脚,也暴露出“应付式换人”“政策套利”等执行漏洞。本文从年轻球员成长轨迹、俱乐部青训体系重构、联赛竞争格局演变、国际竞争力对标四个维度展开深度评估,既呈现政策带来的积极改变,亦剖析制度设计与实际效果间的偏差,为中国足球青训体系的持续优化提供建设性思考。

青训造血能力评估:中超联赛U23政策实施五周年成效调研

1、政策催化下的球员成长

U23政策实施五年来,中超联赛累计登场U23球员达527人次,较政策实施前五年增长近3倍。统计显示,2022赛季U23球员场均出场时间提升至58分钟,较2017赛季初期的23分钟实现跨越式增长。张玉宁、段刘愚等球员通过政策获得稳定出场机会,逐步成长为俱乐部核心力量,其成长曲线验证了比赛经验对年轻球员的重要性。

但数据背后的结构性矛盾依然显著。约40%的U23球员在政策保护期结束后迅速淡出主力阵容,暴露出“拔苗助长”风险。部分俱乐部为完成政策指标,常在比赛末段进行“打卡式换人”,导致年轻球员实际锻炼价值大打折扣。这种现象在保级压力较大的中下游球队尤为突出,反映出政策执行层面的变形走样。

值得注意的是,政策倒逼效应催生了新型青训模式。山东泰山、上海海港等俱乐部建立起U13-U23全链条培养体系,将政策压力转化为长效培养机制。这种系统性变革使得韦世豪、刘若钒等球员能够持续获得高质量比赛机会,形成良性竞争环境。

2、俱乐部青训体系重构

U23政策强制激活了俱乐部的青训投入。足协统计显示,中超俱乐部青训年度预算中位数从2017年的800万元增至2022年的2800万元,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长超5倍。广州队建立的足校梯队体系、浙江队的日籍青训总监引进等案例,标志着青训专业化程度显著提升。

梯队建设呈现明显分化态势。头部俱乐部普遍建立U13-U21六级梯队,配备欧洲标准的训练设施和数据分析系统。而部分中小俱乐部仍停留在“政策应付”层面,依赖短期租借填补U23名额。这种差异导致青训资源进一步向经济发达地区聚集,加剧了足球人才的地域分布失衡。

青训理念革新成为关键变量。政策推动下,更多俱乐部引入“技术流”培养模式,U23球员的场均传球成功率从68%提升至78%,高强度跑动距离增长12%。上海申花打造的“蓝血计划”通过模块化训练体系,使朱辰杰等球员提前适应职业比赛强度,这种案例为青训质量提升提供了可复制路径。

3、联赛生态格局演变

U23政策深刻改变了中超竞争格局。数据分析显示,青训投入TOP5俱乐部近五年联赛排名稳定在前八位,形成“青训-成绩”正相关循环。山东泰山凭借完善的青训体系,实现U23球员贡献值连续三年位居联赛榜首,这种模式验证了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。

JN体育官网

政策引发的马太效应同样值得警惕。财务压力下,近三年有6家俱乐部因无力维持青训体系而退出职业联赛。中小俱乐部普遍反映,U23政策加重了运营负担,被迫采取“拆东墙补西墙”的策略。这种结构性矛盾导致联赛呈现“强者恒强”态势,不利于整体竞争生态的健康发展。

比赛质量呈现U型曲线特征。政策实施初期,大量年轻球员仓促上阵导致比赛节奏下降,场均净比赛时间从2016年的52分钟骤降至2018年的46分钟。但随着青训体系逐步完善,2022赛季该数据回升至50分钟,技术型球员占比提升使联赛观赏性得到结构性改善。

4、国际竞争力对标分析

纵向对比显示政策成效初显。中国U23男足在亚运会的最佳战绩从政策前的未出小组赛,提升至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八强。朱辰杰、戴伟浚等政策受益者已晋升国家队主力,其国际比赛经验明显优于前辈球员,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家队的年龄断层危机。

横向对比仍存显著差距。日本J联赛同年龄段球员的亚冠出场时间是中超球员的2.3倍,韩国K联赛U23球员转会海外占比达37%,远超中超的9%。这些数据暴露出中国年轻球员在实战能力和国际认可度方面的不足,反映青训质量仍需质的突破。

政策外溢效应开始显现。随着U23球员批量参与亚冠等国际赛事,中超俱乐部在亚洲青年球员转会市场的活跃度提升3倍。这种变化倒逼青训体系加强国际化要素植入,如成都蓉城引入德国青训评估体系,长春亚泰建立中葡联合培养机制,这些探索为提升国际竞争力开辟了新路径。

总结:

五年实践证明,U23政策在激活青训投入、拓宽人才通道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。政策强制力打破了中国足球长期存在的“成绩优先”思维定式,促使俱乐部将战略重心向人才培养倾斜。年轻球员比赛数据的整体提升、俱乐部青训体系的结构性变革、联赛竞争格局的深度调整,均印证了政策设计的正向价值。这些变化为中国足球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。

但政策执行中的功利化倾向、资源配置的区域失衡、国际对标的质量差距,暴露出制度设计仍需完善。未来改革应着力构建“政策激励-市场驱动”双轮机制,通过建立青训补偿基金、完善球员留洋通道、强化数据化评估体系等措施,推动U23政策从“数量达标”向“质量跃升”转型。唯有将政策强制力转化为内生发展动力,才能真正实现中国足球青训体系的造血功能再生。